沁源綿上酥餅:舌尖上的“非遺”
2017-07-21 來自: 肇慶市月美食品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:1248
“這個小小的餅能被列入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,這么厲害,我得嘗嘗!”6月9日,在山西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展區內,“沁源綿上酥餅”香氣撲鼻而來,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品嘗、購買。
“這個餅是咸的,越嚼越香。還有甜的,您要不要嘗嘗?”展區內,“沁源綿上酥餅”傳承人楊彩珍和女兒招呼著參觀者,忙得團團轉。
“綿上酥餅”是沁源縣郭道鎮綿上村的特色食品,歷經兩千多年歷史流傳至今。酥餅色澤金黃、圓度適中、層多而薄、酥脆可口。2011年入選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后,千年傳承的酥餅成為了綿上村的一張名片。
小小的酥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。兩千六百多年前,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,把介子推被燒的前一天定為寒食節,每年這天禁忌煙火,舉國斷火三日,只吃寒食,即冷粥干餅。因為介子推是綿上村介家溝人,故這里的人們在寒食節也會制作干餅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,綿上地區的先輩在烙大餅的基礎上,將油和面糅合,通過燒餅爐烘烤,制成“香、酥、脆、全”于一體的“綿上酥餅”,成為綿上人著名的傳統美食。
楊彩珍是地道的綿上村村民,“現在只要提到綿上,酥餅就是代表食物。這是來自遠古傳承的美味,是綿上文化的一道強力傳承。很多時候,人們不僅是在吃酥餅,了解酥餅制作的技藝,更是在與綿上悠久的歷史形成共鳴?!睏畈收湔J為,這才是酥餅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擁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因。
然而,酥餅一直以來都是個體手工作坊,家庭式世襲相傳,這種封閉性傳承方式,雖有利于秘方的保護,卻沒能讓這門技藝在傳承中得到進化,嚴重制約了酥餅的自身發展,加之制作工序復雜,現在很少有人做。為了將承載著歷史的技藝傳承下去,2009年已是不惑之年的楊彩珍開始多次尋找技藝傳承人閆志龍,拜師學藝。
“選料、混煉、制劑、延展、烘烤”,每天睡覺不足4個小時的楊彩珍,經過反復實踐不斷改進,制作出了大酥燒餅、月餅、咸味餅、甜味餅、棗泥餅、肉餡餅、素餡餅等形式多樣、品種豐富的“綿上酥餅”,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。
“我們一接到活動邀請,就積極準備參展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每一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基因,最能夠體現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,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家園。下一步,我們會不斷融入時尚元素,讓酥餅‘俏’起來,讓傳統非遺傳承下去?!睏畈收湔f。
如今,楊彩珍已將這一技藝傳承給了自己的女兒孫艷輝,還在市區開起了專賣店,讓更多的人了解綿上酥餅,品嘗綿上酥餅。